首頁 → 名勝 → 國內名勝 ![]() |
|
齊齊哈爾市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簡介
日期:2008-08-20 來源: 齊齊哈爾新聞網 作者: 我要評論()
西滿革命烈士陵園
西滿革命烈士陵園位于齊齊哈爾火車站南1.5公里處。占地4萬平方米,平面大體呈長方形,地勢相對較高,整個陵園部局合理,建筑別致;園內樹木林立,植被茂盛;墓內青松環抱,綠草鋪地,顯得莊嚴肅穆。 1947年7月,中共中央西滿分局、西滿軍區、黑嫩省政府及省參議會、齊市參議會、齊市工商會及各界人民,為緬懷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無數革命先烈,使烈士忠骨榮葬龍沙,光輝偉績流芳百世,紛紛捐助墓款,籌建東北解放區第一座革命烈士陵園——“西滿革命烈士陵園”。1948年4月5日正式落成,它以建園最早,規模較大,安葬烈士較多而聞名于世,共安葬、安放烈士忠骨598位。其中百分之七十是解放戰爭中在東北戰場光榮犧牲的老紅軍、老八路、黨的“七大”代表、遼吉功臣和人民藝術家;此外,還有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光榮獻身的烈士。 西滿革命烈士陵園四周均用鐵柵圍護。南墻有一正門,正門寬闊,甬道平坦。漫步走過甬道拾階而上,便是一座11米高的“無上光榮”紀念碑。紀念碑東側為烈士紀念堂,西側為烈士陵堂,兩堂正前方甬道兩側各有一大型浮雕,左側浮雕“魂”。陵園東南側有登山運動員崔忠義烈士碑,西南有東北軍政大學烈士碑,人民藝術家金劍嘯烈士雕像,烈士墓區則集中排列在陵園北側。辦公室、接待室建在陵園東側。西滿革命烈士陵園不僅是革命戰爭年代的歷史實證,也是國家級革命烈士紀念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葬在西滿革命烈士陵園內的先烈們是西滿革命斗爭歷史的中堅,是黨和軍隊建設的骨干。1999年1月10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橋抗戰紀念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占領沈陽之后,于1931年11月4日大舉北上,欲侵占黑龍江省省會齊齊哈爾。江橋的守橋部隊在代理省長馬占山的率領下阻止日軍北上打響了全國武裝抗戰的第一槍。 嫩江橋位于齊平鐵路近北端,嫩江流域的中段,它是齊齊哈爾通往中原地區的要道,江橋抗戰就是在這里發生的,F在江南鐵橋之西,北是陡峭的山崖鄰水,山的陽坡為民房覆蓋區。鐵橋東南為平坦的開闊地,多數地方栽植樹木,再往東地勢為起伏的小漫崗。靠近水面之地無植被。江北為低洼的沼澤地。 該遺址為臨時戰場,當時的防御攻勢由于年深日久,除了江河山地依然存在之外,都不復存在。嫩江大鐵橋,全長853.3米,共28個孔,江中心部位為花橋,橋高5米。橋南端之西,橋北端之東,各設有炮樓一座。紅磚筑造水泥抹面,南北各設一門,樓內兩層設置,對外射擊孔三十多個。 1987年齊齊哈爾市將該處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省人發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莽格吐新石器時代遺址
莽格吐新石器時代遺址座落在莽格吐鄉莽格吐村北2.5公里處的羅卜崗上,此崗南北約有千米,東西寬300-——500米。海拔高度159米。位于北崗的西坡處。遺址發現于1983年6月中旬。省考古隊和市文物管理站隊對該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一批石器和哺乳動物骨骼。經中科院考古鑒定,其年代大約在8000年前左右。另該點還分布有青銅時代的墓葬。1999年1月10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烏裕爾河橋南遺址
烏裕爾河橋南遺址地處松嫩平原北緣,位于依安縣境內烏裕爾河大橋西南約1公里處,這處遺址面積約500平方米,海拔高度為183.50米,文化層厚約30厘米。800平方米范圍內為我縣重點文物保護區。這里出土了大量的石器、玉器。石器20余種,分打制、壓制、磨制三種,玉器有玉斧、玉錛、玉環、玉壁等,石質分別為瑪瑙、碧玉精磨而成。出土的陶片以夾砂灰褐陶和紅褐陶為主。大型石犁的出土是黑龍江省的初次發現物,玉斧、石鏃的出現表明這處遺址的主人主要從事農業和一定的漁獵經濟。經有關專家鑒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目前依安縣境內時代最早的一處遺址,而且出土的石器、玉器非常珍貴,部分出土文物已經在省博物館參展。我縣文管所也對這處遺址加強了保護管理,每年普查幾次,并對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建設作了具體的落實。目前這處遺址保存完好,沒有人為的破壞。2005年1月31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