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名勝動態 ![]() |
|
圓明園:盛世開放
日期:2008-08-20 來源:北青網-北京科技報 作者:馬之恒 我要評論()
“我認為,對西北地區的整修應該更加慎重。當九州地區開放以后,現在,是到了讓我們仔細想一想該怎么更好地保護與利用圓明園的時候了。” “雖然圓明園遺址公園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放,但7月29日剛剛開放的九州地區,才是真正名副其實的‘圓明園’。”在圓明園遺址公園管理處新聞信息中心主任楊來運看來,這樣的說法并不過分。 楊來運對《北京科技報》說:“我們現在常說的‘圓明園’,嚴格意義上應該稱為‘圓明三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座園林組成。而九州地區則是三園之一的‘圓明園’的核心。”1707年,康熙皇帝將建設初期的九州園區賜予皇四子胤禛,胤禛繼位成為雍正皇帝后,將賜園按照皇家園林形制進行了擴建,逐漸形成了今天“圓明三園”的格局。其中,九州地區作為皇帝的活動中心,有“九州清晏”、“鏤月開云”、“天然圖畫”等9組集錦式的園林景觀,此外還有位于后湖外圍的“曲院風荷”等5個景區。然而這名副其實的“圓中之園”因何直至今日才對公眾開放呢? “騰退和考古發掘的工作太繁瑣了。”楊來運說,“自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圓明園當中陸續有逃荒者搭建棚舍居住,逐漸形成了一些村落。出于生存的需要,他們開始在園中開荒種田。”而這樣的“園中村”尤以圓明園西部居多,并有很多都位于九州地區。 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振鐸告訴《北京科技報》:“在整修之前,整個圓明三園內有6個生產隊,數千人口。遺址保護與農業生產,以及各住園單位存在明顯矛盾。”楊振鐸說,在九州地區有兩個生產隊,他們在其內進行了大量改造,以利農牧業生產,卻使得環境惡化,污水遍地。“比如后湖,生產隊從湖邊的20余座山上取土,填埋了湖的西半部分作為農田;東半部分開辟為魚塘。后來在整修時發現,湖邊的山幾乎沒有一座是原始的模樣了。”除此之外,當時的人們還在“天然圖畫”景區的遺址上建起了馬廄;“九州清晏”島的東部建起果園,西部則成為養殖場;“鏤月開云”景區內的牡丹種植池成了鴨池。而在后湖外圍,農戶在正大光明殿的殿座上建起屋宅;“洞天深處”景區也變成了福園門村…… 1983年國家批準了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整修方案,然而由于九州景區之內涉及的騰退任務過于繁重,直至2004年才開始進行系統的考古發掘和清理。 “九州地區的試開放令我興奮。這很有意義,值得慶賀!這標志著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建設繼東部開放之后,又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楊振鐸說,“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應回避過去由于種種因素而導致的遺憾,目前的九州景區依然存有不完善、不符合歷史格局之處。” “九州地區中有一景叫‘鏤月開云’,原稱‘牡丹臺’。”楊振鐸說,然而在這次的整修中,由于設計者對圓明園的歷史和中國傳統的造園藝術理解不夠深入,不僅原有的牡丹種植池被墊高了,而且選用從山東運來的百年牡丹,植株過高,使得游客只能仰望欣賞。此外,牡丹的數目也多于史料記載。現在,這一缺憾只能等到牡丹花進入休眠期,再降低被墊高的部分進行彌補。 此外,在屋宇遺址的整修中也有缺憾之處。比如在遺址周圍種植單行喬木,設計者認為,房屋被燒毀后出現了視覺空白,因此需要種植一圈喬木進行補充。楊振鐸說,“這喬木栽遠了不行,和建筑遺址無法建立聯系;可是樹木是會生長的,多年以后,它們的根系將延伸到遺址下面,反而不利于保護。”楊振鐸表示,古建筑遺址的保護與整修,應以相應的項目自身規律確定工期,必須保證慢功出細活。 九州地區開放以后,整個圓明園的開放面積已達4/5,只在西北部還有一塊遺址尚未開放。楊振鐸說:“我認為,對西北地區的整修應該更加慎重。當九州地區開放以后,現在,是到了讓我們仔細想一想該怎么更好地保護與利用圓明園的時候了。”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