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城市 → 城市風采 → 國家園林城市(城區) ![]() |
|
國家園林城市系列之:楚天綠城 山水宜都
日期:2008-11-10 來源:中國建設報 作者: 我要評論()
歷史文化古城新興工業強市 宜都市原名宜都縣,地處長江三峽出口南岸、長江與清江交匯處。全市版圖面積1357平方公里,總人口39.3萬人。 宜都市歷史悠久,自漢武帝建元六年置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宜都區位優勢獨特,是湘鄂西、川黔東重要的物質集散中心和我國中西部地區主要水陸交通樞紐之一,素有“三峽門城”、“楚蜀咽喉”之稱;能源和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建有大小水電站32座,石灰石、煤碳、重晶石等18種礦產,儲量大,品位高,便于開采;文化旅游開發富有潛力,三國名將陸遜曾在這里屯兵筑城,“火燒連營七百里”。隨著高壩洲水電工程的建成,秀麗的清江已展現迷人的“星島湖”風光,長江、清江、漁洋河、荊門山、宋山、梁山、雙龍洞等構成得天獨厚、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此外,宜都依山傍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綠樹成蔭,最適宜人類居住,是一座融歷史文化、現代文明、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城市。 近年來,宜都市委、市政府堅持工業立市、項目強市不動搖,突出工業主導地位,縣域經濟走上快速發展軌道。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集團紛至沓來,推動宜都邁入了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快車道”。目前,宜都市已建成全國知名的高濃度復合肥和精細化工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化成箔和PTC功能陶瓷生產基地,以及亞洲最大的紅霉素生產基地;宜都也是湖北省重要的水泥生產基地和最大的新型陶瓷工業基地、農副產品外貿出口基地。機械、紡織、能源三大傳統產業經過不斷改造升級,脫胎換骨,業已成為宜都市工業經濟的強有力支撐。 200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4.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2.2億元,全地域財政收入10.37億元,一般預算收入3.8億元?h域經濟發展綜合評價連續兩年居湖北省第一位,連續四年榮獲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稱號,躋身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第17位,先后被授予全國城市綠化先進集體、湖北省文明城市、湖北省衛生城市等稱號,并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連續三屆奪得湖北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縣市組第一名,2008年9月,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建管并舉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是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基礎。在綠化規劃上,宜都市堅持科學規劃、民主決策,十分注重體現宜都山水園林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時,科學合理規劃城市布局,充分考慮城市人居環境,注重發掘和增強城市園林綠化的文化內涵,編制了《宜都市城區綠地系統規劃》、《宜都市城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宜都市園林綠化系統專項規劃》。根據規劃,將宜都市21世紀城市發展藍圖確定為“三山環抱,綠蔭滿城,兩江伴流,景色宜人”的山水園林城市。宜都市堅持用城市生態的理論指導城市規劃,充分保護和利用自然山水優勢,把人文資源開發和自然保護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兼容,把城市作為一個大園林來規劃。為廣泛吸收先進的設計思想和優秀的綠化創意,宜都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通過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進行綠化規劃,先后有新加坡及中國香港、臺灣、上海等國內外的多家高水平設計單位參與城市園林綠化規劃設計招標,每個項目至少同時拿出3套設計方案,在廣泛論證的基礎上,優中選優,力求樣樣是精品。 為適應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與管理的需要,宜都市堅持“建管并舉、依法治綠”的原則,全面貫徹執行國家園林綠化方針政策。一是根據《城市綠化條例》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精神,相繼出臺了《宜都市城市綠化管理辦法》、《宜都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宜都市公共綠地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園林綠化管理的規范性文件,使城市園林綠化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為加大已建成公共綠地的保護力度,市政府提請市人大常委會作出了《關于保護城區公共綠地的決定》,通過法定程序,對城區6個公園、兩個游園綠地實行永久性保護。二是嚴格審批手續。所有基建項目,必須保證政府規劃的綠化面積,建設單位在規劃方案報批前,須經綠化主管部門審批同意,在報批建設工程項目的同時,必須報批附屬綠化工程審批手續。三是加強綠化管理,克服重栽輕管現象。理順了園林綠化管理體制,成立了園林綠化管理處,組建了專業園林綠化管理隊伍,園林主管部門制定了街道綠化及公園綠化養護標準,把保護、養護工作落到實處。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對城區內古樹名木進行了掛牌保護。 確立創園目標 強化組織領導 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是宜都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市民居住環境的一項利民工程,也是宜都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人居環境的重大舉措。宜都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起步較早,2000年10月被湖北省命名為第一批省級園林城市后,宜都市委、政府就第一次提出了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口號。2003年10月,市五屆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創建國家園林城市。2004年初,市人民政府把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為把宜都建成國家園林城市,宜都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中心,堅持“政府組織、社會參與、統一規劃、因地制宜、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原則,全面推進城市社會綠化、主體綠化、公共綠化、街道綠化以及城郊綠化建設。 為加強對創園工作的領導,明確責任,宜都市一是成立了“宜都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宋文豹、市長莊光明任組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分管負責人為副組長,市直各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并成立工作專班,確定專人具體負責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日常工作。近幾年來,領導小組召開協調會議14次,及時研究解決了創建活動中的一系列困難和重大問題,確保了創建工作的順利推進。二是理順了管理機構。組建了宜都市城市園林綠化管理局,明確了職責任務。為便于綜合管理,將市園林局與建設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加強了領導力量,完善了工作協調機制。三是制定了實施方案。提出了創建園林城市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實施步驟和具體措施,將各項工作任務逐一分解到相關部門,并確定部門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從組織上保證了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的順利開展。 打造園林精品注重綠化實效 近幾年來,宜都市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目標,堅持街道綠化、公共綠化、單位庭院綠化同步齊驅,先后打造出文峰公園、濱江公園、陸遜廣場、人民廣場、名都湖心公園等一批精品工程,涌現出了宜都外國語學校、東門水廠等一批園林單位,城市綠化快速發展。 一是街道綠化。堅持綠化與建設同步,注重植物品種造型、色彩搭配,力求一街一景、一路一特色。到目前為止,城區所有主次干道已全部配套綠化,道路綠化普及率達95.82%,道路綠化總面積48.4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0.23%,形成了以園林大道、體育路等綠化樣板街為代表,以香樟、廣玉蘭、法國梧桐、雪松等植物物種為骨干,以紅葉李、紅繼木、豐花月季、紫薇等花灌木為點綴,以大面積草坪為襯托,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道路綠化系統。 二是公共綠地建設。始終遵循“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努力做到“綠地增加了,市民的休閑空間不能少;環境提升了,市民的休閑質量不能低”。近幾年來,宜都市先后擴建了文峰公園,興建了文筆塔、文峰湖、荷花池等各類景點18處,并配套進行了綠化,使全園綠地率達84.9%%;在清江與長江交匯處,利用有利地形和兩江交匯的自然景觀,興建了占地4.1公頃的濱江公園和8.7公頃的清江公園,形成了濱江綠化帶,改善了臨江環境;以三國東吳名將陸遜為主題,突出陸城歷史文化氛圍,建設了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的陸遜廣場;建成了占地6萬平方米的人民廣場,成為宜都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是居住區、單位庭院綠化建設。突出綠量和喬灌花草適宜結合,大量推廣以藤本植物為重點的屋頂、墻面等立體綠化,大力推進庭院和居住小區的綠化建設,全面開展了創建“園林單位(小區)”活動,以此提高全社會整體綠化水平,涌現了一大批綠化格調較高的“園林單位”,達標單位占61.72%。 四是“門前五包”街頭綠地建設。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針,發動園林部門與城區各臨街單位共建共管街道小型綠地,將管理目標和責任簽入“門前五包”責任制,實行綠地認養制度。按照因地制宜、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宜花則花的原則,共建成街頭綠地40余處,新增綠地面積10萬平方米。 五是大環境綠化建設。通過開展“植樹節”全民義務植樹、企業居民自覺認養公共綠地、中小學生爭當“護綠使者”等活動,城區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0%以上。經過對城市周邊龍山、宋山兩大綠色屏障精心建設和保護,城市周邊森林面積達400公頃。以江、河、渠、路為重點,栽植水杉、白楊等高大喬木,完善城市防護林。目前,城市周邊各種不同風格的林帶超過40公頃。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