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科技頻道 → 科技動態 ![]() |
|
福建農林大學王宗華解析植物病原菌基因
日期:2008-12-08 來源:生物通 作者:萬紋 我要評論()
來自福建農林大學教育部生物農藥與化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等處的研究人員以稻瘟病菌基因組學研究成果為基礎,通過基因敲除對稻瘟病基因進行了深入研究,為進一步解析稻瘟病產孢和致病信號網絡,以及制定稻瘟病新的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Pathogens》(2007年影響因子為9.336,《PLoS 病原體》發布范圍從分子到生理學,有關細菌,真菌,寄生蟲,朊蛋白和病毒的重要新概念)。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福建農林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宗華研究員,其早年畢業于華南熱帶作物學院,后于福建農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先后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密執根州立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曾擔任國際水稻研究所項目科學家,作為共同作者在Nature上發表通過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論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陳繼圣,此前已在Eukaryotic Cell,中國農業科學等發表論文。 稻瘟病是威脅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水稻病害,具有危害性大、爆發性強等特點,世界上多國科學家力圖研究闡釋該病的發上生規律,以便更加有效地控制病害的流行與危害。稻瘟病的產孢和致病機理的調控是研究的熱點問題。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稻瘟病菌基因組學研究成果,采用同源重組的方法敲除目的基因,研究其功能,并進一步通過蛋白互作的理論研究其與下游效應蛋白的互作和功能。 研究首次發現小GTP酶 Rac1是調控分生孢子形成、發育以及致病性的關鍵蛋白,它通過調控下游效應蛋白PAK激酶(Chm1)特異地調控分生孢子的形成和形態發育,而通過NADPH氧化酶來調控致病性。研究中還通過顯性激活或失活的方法研究Rac1通過調控Actin蛋白的聚合和解聚而調控分生孢子的形態和發育。這一研究結果將為進一步解析稻瘟病產孢和致病信號網絡,制定稻瘟病新的防治策略、保障糧食生產提供重要理論依據。 附:王宗華簡介 1982年7月畢業于華南熱帶作物學院。 大學畢業后在西藏農牧科學研究院支援國家建設11年。期間參加完成的“西藏農業病蟲害及天敵資源調查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主持完成的“西藏麥類作物條銹病綜合防治研究”獲西藏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 1990年師從西北農林大學李振岐院士攻讀碩士學位, 1994年師從福建農林大學謝聯輝院士攻讀博士學位。 1998年2月-1999年4月在國際水稻研究所擔任項目科學家,作為共同作者在Nature上發表通過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論文; 1999年5月-2002年9月先后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密執根州立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 2002年回國后在福建農林大學系統開展稻瘟病菌致病機制的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魯國東教授、以及其他4名副教授、3名講師組成了一個研究團隊。 該團隊先后得到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973、行業計劃和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的連續資助,近年來在Eukaryotic Cell,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Current Genetics等雜志上發表論文。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