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經驗交流 ![]() |
|
生態沈陽:天藍水清空氣爽
日期:2008-12-08 來源:沈陽日報 作者:汪洋 我要評論()
什么是“生態城市”?在環保專業人士的眼中,是“國標”——“國家生態市”的24項考核指標;但對普通百姓而言,GDP、COD也許有些抽象,他們所關心的是實實在在的感受:天是藍的,景是美的,水是清的,空氣是清新的……生活在這座城市里是舒適滿意的。 的確,這些都是時下的沈陽人對生態市的感受指標,是每一個沈陽人對生態文明的鮮活描述。而環保攻堅惠民也正成為沈陽生態市建設進行時中的主旋律。 住上了高樓,用上了煤氣,擰開水龍頭就能喝自來水,廁所也改成了水沖式。如今在東陵區,農民和城里人的生活沒啥兩樣兒,而且農民還能享受到城里人享受不著的生態濕地。東陵區已經正式通過了國家生態區的技術核查,作為東北地區第一個通過國家技術核查的地區,東陵區有望成為“東北第一生態區”。 生態市建設,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東陵區的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近年來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11個涉農鄉街達到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標準,群眾環保知識知曉率、環境滿意率、環保工作認可率都達到90%以上。 截至目前,全區累計投入7000余萬元,建設了覆蓋所有涉農鄉街的9座污水處理設施;投入1億余元,對區內白塔堡河、沙河、桃仙河等主要河流進行了綜合治理,建成集防洪、蓄水、生態為一體的景觀河;投入3080萬元,解決了49個行政村、8.9萬人“喝水難、喝水不安全”問題,實現村村通自來水;投入近10億元,新建改造城鄉道路289條、525公里;投入4000余萬元,建成覆蓋所有涉農鄉街的10個農村垃圾壓縮中轉站,通過“村收集、鄉集中、區中轉處理”的運行方式,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100%。 不僅僅是東陵區,如今的沈陽“城鄉修復”、“生態立市”的軌跡清晰可見,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的文明理念已經融入生活中的諸多細節。家住和平區文安社區的劉大媽自己縫制了好多布袋并贈送給街坊鄰居:提牛奶的、買菜的、逛超市的,“社區正在"創綠",我們也要通過自己的行動積極支持。”像文安社區一樣,沈陽廣泛開展了綠色社區創建活動,已有103個社區通過了驗收。 截至目前,沈陽已經全面展開了生態區縣創建、環境優美鄉鎮創建、污水和垃圾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綠化美化、支流河整治、噪聲整治、綠色社區創建、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無公害和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城鄉路網完善、節水改水、封山育林和水土保持等自然保護、農村新能源推廣、畜禽養殖污染控制、拆除污染鍋爐、污染源企業整治、節能減排等20多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和百余項重點工程,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比上年持續改善,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大幅度提高,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實現了零的突破,有效改善了農村臟亂差的落后環境面貌,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提升,極大惠及了8個郊區縣(市)農村地區廣大的人民群眾,城鄉環境差距在明顯縮小。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