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國內名勝 ![]() |
|
改革開放30年晉城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獲雙贏
日期:2009-01-03 來源:山西省統計信息網 作者: 我要評論()
三、天藍水碧生存環境大變樣,市區空氣質量在全省11個地級市中排位第三,河流治理讓污水變清流 空氣與水是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市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欠賬,再加上工業污染的不斷加劇,市區空氣質量逐年惡化,據監測,2001年、2002年市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的天數分別只有28天、59天,首要污染物總懸浮顆粒物濃度連續兩年在全省11個地市排名倒數第二。為了改變這一狀況,2003年,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在市區實施"藍天工程"、"碧水工程"。 兩年來,圍繞"藍天工程",市環保局在各有關部門的配合下,治污先治源頭,對春光電廠、市水泥廠、豐泰電石廠、天脊集團晉城化工公司等污染大戶通過技術改造進行限期治理,取締關停了市區周邊地區110余個土小企業,全面啟動了市區禁用散煤工作,實施了散煤準入市區制度,取締了污染嚴重的小型煤場66家,對17家大中型賓館、飯店及洗浴業的20臺營業性散煤鍋爐進行了治理改造,對市區建筑施工、拆遷、道路施工現場設立圍擋,硬化場地,建立水槽,對裸露地面噴灑抑塵劑和覆蓋綠網、灑水抑塵,一個個硬措施,使市區的空氣污染指數大幅下降,空氣質量顯著提高。優于二級的天數由2001年的59天,猛增到2007年的320天。空氣綜合指數由2001年的6.51下降到2007年的2.48,被省政府列為2007年全省空氣質量顯著改善重點城市。截止2008年7月,市區空氣質量已達國家二級標準。 晉城市是全省的相對富水區,建市30年來,由于降雨量的減少,地下水超采,水資源量也在衰減。到2007年,晉城市的本地水資源量24690億立方,比建市初減少了3.51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1873立方米減少了130立方米,畝均水資源量為540立方米,遠遠低于全國人口2300立方米的水平,屬于資源型缺水區域。近年來,隨著晉城市城鎮化、工業化步伐的加快,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顯現出來,再加上企業廢水排入河流,使水污染成為威脅生態健康的一大殺手。為此,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適時啟動了"碧水工程",一方面加大地表水開發力度,上馬建設張峰水庫、下河泉水源工程、丹河源頭引水工程等水源工程,逐步減少對地下水的開采量,緩解了全市用水的供需矛盾,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了合理的開發利用;另一方面,按照"治丹保沁"的原則,對丹河、沁河流域的重點排污企業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和治理力度,制止超標排放。同時,在市區上馬建設市污水處理廠,啟動高平市、晉煤集團生活污水處理廠和巴公工業園區廢水處理廠建設工程。并于2003年投資2億多元對"兩河"進行徹底治理,使昔日污水橫流,蚊蟲肆虐的"龍須溝"變成了市民觀光游樂的好去處,水污染治理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四、對以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幾點建議 我國到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必須有可靠、潔凈、經濟的能源為保障。我國是一個貧油、少氣、富煤的國家,煤炭是最可靠、最廉價,完全可以潔凈利用的能源,煤炭在能源消費格局中的主導地位在未來50年內不會改變。國家對煤炭的需求將是一個穩定增長趨勢,從晉城市的資源現狀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來看,煤炭資源開發利用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晉城市的煤炭資源屬一種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與煤炭的供給能力之間矛盾日益突出,煤炭資源本身的價值將是一個不斷增值的趨勢。為此,晉城市煤炭資源開發和利用必須做到科學、合理、適度、有序,使其為全市人民爭取更大更長久的收益,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后的煤炭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以下幾關系: 1、正確處理好煤炭資源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做到開發與保護并重,開發中求保護,保護中開發,努力降低資源耗竭速度,延長資源的服務年限,實現資源開發的相對可持續。 (1)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制定科學合理的礦產資源規劃。晉城市西區已被國家列入大型煤炭基地規劃范圍,必須嚴格維護國家的總體規劃,整體煤田不能隨意地分割肢解,為特大型礦井的建設提供可靠的資源保證;同時依托技術裝備先進的骨干礦井對下組煤進行整合,實現集中開采。 (2)繼續堅持"關小、改中、建大"的發展方針。按照"穩定東部,適時、適度開發西部"的總體思路,徹底關閉9萬噸及以下的小煤窯,搞好東大、玉溪、樊莊等大型高產、高效礦井的建設。"十一五"末,將全市煤礦總數控制在200-300座,原煤生產能力提高到1億噸左右,其中:國統及省營礦4000萬噸,地方礦繼續維持在6000萬噸。 (3)依照煤炭資源開發的總體規劃,完善煤炭資源轉讓的市場機制,礦產資源的探礦權和采礦權必須按資源的儲量和賦存條件進行公開拍賣,提高進入煤炭開發領域的門檻和開發的成本,增強全社會對礦產資源的保護意識。 (4)以先進適用技術提升煤炭資源開發的能力和技術水平。隨著開采難度增大,必須進一步提高晉城市煤炭開采技術水平,繼續加大采煤方法改革力度,提高資源回收率,到"十一五"末,保留礦井要全部實現長壁機械化開采,全市煤炭資源回收率由現在的43%提高到55%。 2、正確處理好煤炭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合理開發、科學利用。繼續堅持"加工、轉化、增效"的發展方針,延伸煤炭加工轉化產業鏈,將煤轉化為高效、潔凈能源,實現煤炭資源的高效、潔凈化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其重點應放在煤炭的深加工轉化上。2007年晉城市原煤產量7867萬噸,原煤銷售7791萬噸,銷售出省約6629萬噸,占85%,就地加工轉化及自用為1162萬噸,占15%,煤炭加工轉化的潛力仍然很大,必須堅持以煤為龍頭,加快煤、電、化一體化開發的步伐,加大煤的液化、氣化和精細化工的開發力度,盡最大可能延伸產業鏈,提高煤炭附加值。據測算,煤轉電可增值1.8倍,煤轉肥可增值1.5倍。轉化為精細化工產品可增值數倍。所以,在加強煤炭資源開發的同時,更要注重發展和提高煤炭的深加工轉化能力。 3、正確處理好煤炭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積極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煤炭資源開發不應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市政府要建立煤炭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破壞的補償機制,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建立煤炭企業生態環境補償基金,由企業專戶儲存,政府監督使用,從而引導企業加強對"三廢"的治理和綜合利用,引導煤炭企業利用煤矸石、瓦斯、礦坑水發展電力、民用燃氣、建材和農業灌溉等,將煤炭伴生資源變廢為寶,吃干榨盡。 4、正確處理好煤炭資源開發與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煤炭在晉城市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主導地位,每年財政收入的70%來自煤炭,預算外資金90%來自煤炭,晉城市的經濟對煤炭的依賴程度很高。但煤炭資源是有限的,將在開采中逐漸減少,并走向枯竭,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煤炭資源的開發不可能實現永久的可持續,而晉城市的經濟必須實現長久的興旺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借鑒阜新等資源枯竭城市的教訓,未雨綢繆,早作應對。否則,待到煤炭資源開發步入衰竭期時,各類社會矛盾將會進一步加劇,發展煤炭接替產業的難度將更大,成本更高。因此,要充分抓住目前晉城市煤炭產銷兩旺的有利時機,建立煤炭衰竭轉產基金,積極引導煤炭企業發展地面接替產業,由煤炭行業一枝獨秀調整為多種產業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晉城統計局 王新菊 張大鵬 )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