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北林畢業生作品之游憩區景觀管理研究
一 緒論 (一)研究背景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著巨大城市工作壓力,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閑的需要也在日益增長。城市郊區因為保留了較為自然的環境,能夠滿足人們在日常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回歸自然的需要而成為了城市居民游憩休閑的重要目的地。郊野的森林公園和其他形式的景區成為了城市郊區游憩空間的有機和重要的組成成分。這些景區的存在起著保護和維持自然資源和生態功能并滿足城市居民休閑游憩的雙重作用。因此有必要對這些游憩區進行科學有效地管理,以達到其自身保護功能和游憩功能的實現。景觀作為人類社會存在的基本,在郊野的森林公園等景區也呈現出其特殊的形式。景觀是自然生態系統存在的基本單位,又是地理要素的綜合體。對景觀的保護在自然保護層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景觀也是一種資源,景觀的多樣性和美學價值使景區產生持續的旅游和游憩吸引力,并給人們帶來多樣的和特殊的游憩休閑體驗。但是,景觀也會因為人類的活動而遭到破壞,在游憩區中,不良的設施建設和游人的不良行為均有可能導致景觀破壞的結果。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不斷深入,對景觀的理解也在不斷地深化。尤其在當今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的情況下,對景觀的科學管理更加凸現出了迫切性和緊要性。 但是,在目前的相關研究中,對景觀的研究和對游憩區的相關研究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差異性,對游憩區尤其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游憩區的景觀管理研究成果十分缺乏。游憩區大都分布于城市周邊,它們是自然生態價值和人類活動社會經濟價值的綜合體,也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的重要敏感地帶。如何在景觀層面對相關游憩區進行科學管理,是景區本身社會價值和自然生態價值得以統一協調發展的重要方面。 北京地處華北平原的北端,北臨燕山山脈,西接太行山脈,地形植被復雜多樣。同時,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北京周邊人類活動的歷史久遠,人類活動遺跡多樣。這些多樣的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形成了豐富的景觀類型。北京市郊野森林資源豐富,北京從1992年開始建設森林公園,至今已有15個國家級森林公園、7個市級森林公園,同時在城市周邊分布著26個不同類型的風景名勝區,包含了山岳、溶洞、湖泊、瀑布和森林等多種景觀類型。這些公園和風景名勝區在開展科研和文化教育活動、保護生物多樣性、豐富首都人民的業余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實現北京郊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和景區游憩產業的發展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有必要對游憩區的景觀管理思路進行必要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 (1)通過對景觀和景觀管理研究發展歷史和內涵的總結,得出景觀管理的基本內涵,為景觀管理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2)通過對景觀敏感度理論的探討,討論其在景觀管理工作中的可行性,并分別對俞孔堅和S.D.Kennedy的分析方法進行介紹和分析,得出景觀敏感度理論實踐的相關思路。 (3)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之上對八達嶺林場紅葉嶺游憩區進行案例研究和分析,為其進行景觀管理提供一定的建議和方法。 (三)研究發展及現狀 人類景觀規劃和管理的歷史已經很久了,但是部分因為景觀的概念的演化,部分是因為現實操作的復雜,至今沒有確認的景觀規劃和景觀管理的定義。縱觀近幾年來的景觀規劃的論文,大都以實際的景觀規劃工作為主線來進行論述,缺乏理論性的文章來對相關問題進行論述。而在景觀管理領域,管理本身即是一個具有寬泛內涵的概念,而且管理本身具有目標和資源的指向性,這使景觀管理本身并不容易用概念來表述。雖然有的學者認為景觀規劃管理是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解決景觀水平的生態學問題的實踐活動(張金屯,2003)[1]。但是僅將景觀管理作為景觀水平的生態學問題的實踐顯然有些過于狹窄了,管理本身就帶有資源和效益的指向性,這不僅僅是一個生態學的問題。在最近的景觀管理的相關文獻中,可以總結出目前的景觀規劃和管理研究方向主要表現在: (1)對景觀的描述性的研究。 斯蒂芬和L.J.史密斯在其游憩地理學:理論與方法(吳必虎譯,1992)中對關于游憩現象的區位描述作了十分詳細的分析[2]。有學者(P.H.Gobster,1999)提出了美學價值和生態價值沖突的問題并給出了解決的方法[3]。在景觀評價理論方面,L.B.利奧波得(Leopold)、R.B.利頓(Litton)在景觀映像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2],而Daniel等人在景觀美學評價的心理物理學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4],俞孔堅(1988)等也在景觀美學評價方面進行了相關的理論和實例的研究[5]。至今,心理物理學的SBE(Scenic Beauty Estimation)法和LCJ(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法依然引起國內眾多學者的關注[6-11]。 (2)對新技術和新理論的借鑒和吸收。 景觀規劃和管理理論的發展和實踐的深入使得多種新技術和新方法不斷涌現,其中GIS發展為整個景觀學科都注入了新鮮的活力。許多文獻都介紹了相關技術的應用,并不斷采用新方法來豐富景觀規劃和管理的內涵。鄧運員等(2006)對鳳凰古城的人文聚落景觀進行了保護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應用[12]。仝川等(2003)采取對景觀健康進行評價的方式,從土地利用、農業系統、林業系統、牧業系統及社會經濟系統5個方面論述了景觀管理的策略和方法[13]。廖邦洪等(2005)對森林景觀可視化研究現狀及歷史進行了介紹,尤其對LMS(Landscape Management System)系統進行了詳細的評述,提出景觀管理是對整個景觀的管理,而不應當把眼光局限在景觀的某個要素[14]。歐陽勛志等(2004)從景觀評價研究的角度提出了應用多種技術建立景觀管理系統的重要性[15]。 (3)對特定空間或經營管理對象進行的研究。 盧艷艷(2007)、張玉鈞(2005)等分別對公園和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區等特殊對象進行了景觀管理方面的相關討論[16,17]。艾友明(2007)從管理主體客體、管理工具和管理目的四個方面對城市景觀的管理進行了討論,指出了城市景觀管理中公眾參與的重要性[18]。 (4)從土地利用和生態系統管理角度進行的研究。 從景觀概念的一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說景觀是生態系統的載體。尤其在當今綠色文明和生態文化不斷發展的當今世界,生態系統管理以及土地管理成為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熱點。甄霖等(2007)采用了參與式社區評估法,對涇河流域的土地等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提出了意見[19]。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單純景觀管理和規劃方面相關的文獻十分稀少,但是以景觀生態學為基礎的所謂景觀生態規劃卻有不少學者在進行討論[20,21]。 (5)從視覺管理角度進行的研究 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城市景觀管理和建筑景觀規劃方面,在一些風景林的營造和建設中也有所提及[7,22]。 可以肯定的是,景區的管理活動需要和生態學的原理相結合,科學的景觀管理活動是建立在對景觀本身詳細了解的基礎之上的。只有這樣才能使景觀管理活動更加有效,使景區發展更加具有可持續性。 (四)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1.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是利用案例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分析景觀敏感度理論作為一種景觀管理思路的優勢和缺陷,同時利用地理信息系統Arcview軟件,探尋景觀敏感度分析在arcview軟件下的操作可行性。以八達嶺林場紅葉嶺游憩區為例進行案例分析研究,對八達嶺紅葉嶺游憩區的游憩景觀管理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見和建議。 2.技術路線 ![]()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1)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