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后,人類居住的城市和理想家園應該是什么樣?如何最大程度體現出城市的生態和可持續發展原則?應該怎樣為此而努力?日前在我市舉行的第五屆國際生態城市大會上,一份凝聚著中外400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呼聲的《生態城市建設的深圳宣言》(以下簡稱《深圳宣言》)正式產生。它總結了歷屆國際生態城市大會探索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提出了21世紀城市發展的目標、生態城市的建設原則、評價和管理思想方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藍圖。
生態城市應做到生態健康
《深圳宣言》提出,在世紀之初,人類所生活的城市必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是一類生態健康的城市。
生態城市旨在采用整體論的系統方法,促進綜合性的行政管理,實現自然、農業和人居環境的有機結合。要建設適宜于人類生活的生態城市,首先必須運用生態學原理,全面系統地理解城市的環境、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間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并運用生態工程技術來設計城市、鄉鎮和村莊,以促進居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保護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由此,迫切需要開展翔實的城市生態規劃和管理,促使有關受益者集團參加規劃和管理過程。
建設生態城市包含5個層面
《深圳宣言》提出,建設生態城市應包括生態安全、生態衛生、生態產業代謝、生態景觀的整合、生態意識的培養5個層面。
據介紹,生態安全主要是指一種保障體系,包括向所有居民提供潔凈的空氣、安全可靠的水、食物、住房和就業機會,以及市政服務設施和減災防災措施。生態衛生則需要通過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態工程手段,對糞便、污水和垃圾進行處理和再生利用。
生態產業代謝主要是指資源上的再生和利用,包括促進產業的生態轉型,強化資源的再利用、產品的生命周期設計、可更新能源的開發及生態高效的運輸,在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同時,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公園和廣場是城市常見的景觀。所謂生態景觀整合,是指通過對這些開放空間、人工環境和街道橋梁等連接點和水路、城市輪廓線等自然要素的整合,在節約能源、資源,減少交通事故和空氣污染的前提下,為所有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同時,努力防止水環境惡化,減少熱島效應和對全球環境惡化的影響。
《深圳宣言》還指出,培養生態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即需要幫助人們認識其在與自然關系中所處的位置和應負的環境責任,使人們尊重地方歷史文化,改變傳統的消費方式,增強自我調節的能力,以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高質量運行。
城市應以安全步行和非機動交通為主
為了維護理想家園,人類還必須積極行動起來,投入到生態城市的建設中去!渡钲谛浴窞槿藗兊男袆犹岢隽司唧w做法。
首先要采取的行動是,通過合理的生態手段,為城市人口,特別是貧困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環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以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和保障人體健康。
針對目前城市土地“攤大餅”式蔓延的趨勢,《深圳宣言》指出,這種趨勢必須扭轉,要通過區域城鄉生態規劃等各種有效措施使耕地流失最小化。
因汽車增多而帶來的城市擁擠、交通堵塞及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渡钲谛浴穼Υ颂岢,城市規劃應以人為本,而不是以車為本。應將城市建成以安全步行和非機動交通為主的,具有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公共交通體系的生態城市。并中止對汽車的補貼,增加對汽車燃料使用和私人汽車的稅收,將其收入用于生態城市建設項目和公共交通。
《深圳宣言》指出,需要采取的行動還包括開展生態恢復;大力倡導節能和使用可更新能源;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激勵手段;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和再培訓計劃;在各級政府中設置生態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專門機構;倡導和推進國際間、城市間和社區間的合作,促進在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開展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和示范活動。
談及《深圳宣言》的意義,參與第五屆國際生態城市大會的生態學家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紛紛認為,《深圳宣言》的誕生不但是本屆城市生態大會最重要的內容,它在人類的生態城市建設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指導人類在新世紀進行生態城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將對世界城市建設與發展以及人居環境的改善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