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王小璘:探討防災公園綠地系統之構建與規劃設計
二、災害發生時公園綠地可發揮的功能 對于無法預期的震災,公園綠地能發揮極大的功能: (一)存在效果 公園綠地以開放空間及樹林為其基本構成要素,尤其配置于高密度都市的公園,不僅可增加都市不燃燒區域的面積,當延燒性火災發生時,其與河川、道路一樣,具有阻止火勢蔓延之功能(照片7)。 照片7 公園開放空間防止火勢蔓延 攝影:王小璘 (二)利用效果 大火發生時,可被利用為「緊急避難」場所,或是如同阪神地震時,被利用為暫時避難生活的「應急避難」場所,也可做為消防單位等的「救援.復舊活動之據點」(照片8,9)。
照片8 操場避難所(921地震) 照片9 河邊組合屋(汶川地震) (三)紓壓效果 公園中的樹林不僅可凈化空氣、緩和都市中的熱島效應,草坪可供休閑散步,成長中的動植物具有季節感和生命力,更重要的是以天為頂,以地為底的開放空間,能紓緩災民身心的壓力,無形中成為撫慰心靈的重要場所。 三、公園中植物的防災功能 以日本阪神和臺灣921地震時的經驗來看,植物除了具有減輕火災受害情況之效果之外,也證實了其具有防止建筑物或圍墻等各式各樣減輕受害之效果;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減輕火災受害情況 樹木形成停燒線,具有遮斷火災延燒之效果。同時,庭園樹木亦可防止火勢的蔓延。 (二)減輕建筑物等倒損現象 高大樹木具有防止住屋或水泥墻的倒塌,確保避難道路或緊急交通道路之效果。 (三)減輕因掉落物而產生的災害 墻面綠化阻止瓦或灰泥的掉落;而行道樹形成一緩沖體,具有確保避難道路之效果(照片10)。 照片10 喬木支撐地盤 攝影:王小璘 (四)地標 植物在周邊房屋倒損或狀況混亂的地區,發揮了做為目標物之功能(照片11)。 照片11 強震下存活的大樹成了重要地標 攝影:王小璘 (五)支援避難生活 公園內的樹木或路樹成為帳蓬或緊急照明的支柱,發揮了支持避難生活之功能。 (六)心理效果 公園綠地的植物,特別是大樹,使避難的災民能有安全感,同時花卉也發揮了撫慰因負傷入院者之心靈等功能(照片12)。 照片12 行道樹提供心靈上的安頓 攝影:王小璘 參、臺灣防災空間系統規劃 公園綠地防災系統之建構,必須配合都市整體防災空間系統規劃。 一、緊急防救災害體系 臺灣緊急防救災害體系于1994年以前主要以消防及建管單一建物之防救災為主,至2000年訂定「災害防救法」,始有明確的防災空間系統規劃。該法明訂防救災之目標及實施項目,并將都市防災規劃納入,其災害防救災體系共分為中央、縣(市)及鄉(鎮、市、區)等三級,其體系表如圖1。(點擊查看大圖) ![]() 二、防災空間系統規劃程序與步驟 (一)制定防災規劃目標與指導原則(建研所,2007) 本步驟須依據規劃地區之城鄉發展特性、相關之天然與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現況、地方特性與愿景、相關法令與城鄉規劃之上位計劃。另亦須考慮地區災害防救計劃、相關防災作業原則、災害特性、防災需求特性等,擬定都市防災規劃短、中、長期之基本目標與原則,作為后續步驟之防災空間系統規劃的基礎。 (二)劃定規劃范圍 應納入全區型(區域觀點)綜觀災害風險特性,考慮規劃區周邊鄉鎮或縣市特性,并參考歷史災害紀錄,佐以各類災害潛勢迭圖初步之分析結果,配合人口集中、密集或行政區劃,擇定規劃范圍。 (三)防災環境資源調查、確認與分析 主要包含: 1.確認可能的致災因子 2.社會經濟資料搜集與調查 3.都市計劃與相關計劃 4.防災與相關公共設施調查 5.土地使用調查 6.交通運輸現況調查 (四)災害情境設定模擬與風險損失評估 主要包含規劃區之各種災害潛勢模擬和預期災損(或災害風險)之評估或模擬。
編輯:songgaofeng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