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王小璘:探討防災公園綠地系統之構建與規劃設計
(五)防救災設施需求分析 考慮項目包含: 1.災害潛勢和風險因素 2.地區需求特性 3.防救災設施需求特性 (六)防救災設施和資源提供與供給現況檢討 包含: 1.依各類災害潛勢與覆蓋敏感范圍,評估防救災據點位置適宜性; 2.評估各項防救災的阻斷路徑風險特質; 3.進行建物耐災力評估; 4.進行據點通達性及安全性評估,并估計實際可供避難之有效面積; 5.計算臨時避難、臨時收容與中長期收容所及醫療、救援與物資支持之需求,并藉之檢討規劃區防救災整備的現況。 (七)防災空間系統配置和劃設 規劃內容包括: 1.劃設防災信道、救援運輸信道、指定消防和輔助信道系統及避難路徑之劃設與配置; 2.劃設防災避難圈; 3.指定災害防救據點。 (八)課題發掘與配合對策之研擬 配合措施包含: 1.土地使用防災規劃策略; 2.災害管理與防減災策略; 3.救災、整備與重建策略。 三、防災避難空間設施規劃 (一)防災空間系統與防災時序之因應對策關系 由表1可知避難收容據點空間資源對應至災害發生階段時所需之機能。 表1防災空間系統與防災時序之因應對策對應關系(點擊查看大圖) ![]() 注:★:避難○:救援▲:安置□:復原資料來源:建研所,2006;本研究整理 (二)劃設指標 以收容場所、消防、警察、醫療、物資、道路等六種防災空間系統,分別劃設不同之防災生活圈規模及范圍。以「國小學區」及「鄰里單元」為基本空間單元為基礎,進行劃設防災空間之組成結構。(蕭江碧,2002) 1.防災生活避難圈 防災避難圈劃設,除作為避難救災之行政管理依據外,對于都市居民的避難引導與避難行為模式具有一定的幫助。各生活圈內可依據自身之地理區位及空間設施條件,分別訂定合適的避難行動,并作為相互支持之最小單元。(表2) 表2 防災生活避難圈劃設標準(點擊查看大圖) ![]() 注:表示與公園綠地相關之空間資料來源:張益三,1999;蕭江碧,2002;本研究整理 2.防災據點之空間層級 防災避難圈域最主要之內涵乃為具有完善層級性的防災避難體系;其空間層級分為臨時避難據點、區域避難據點及階段避難據點,其間以避難道路作為整體空間避難體系之串聯。對于災難發生時,依避難人員停留時間長短及災害發生之時序,可區分為緊急避難場所、臨時避難場所、臨時收容場所及中長期收容場所等四層級性防災避難空間,分別對應不同的收容場所空間。(表3) 表3 緊急避難與收容場所劃設標準(點擊查看大圖) 3.防救災路線 效率性和暢通程度是道路系統功能發揮正常與否之關鍵,且直接影響避難和救災的成效,各空間系統的功能發揮,均需藉助道路系統的正常運作方能達成,其路線劃設標準如表4。 表4 防救災路線劃設標準(點擊查看大圖) ![]() 4.防救災據點 依醫療、物資、消防、警察等防災系統之防救災據點需求,劃設標準如表5。 表5 防救災據點劃設標準(點擊查看大圖) ![]() (三)防災避難場所的機能和規劃準則 考慮原則如下: 1.區位性:主要考慮該地區內的市區合理區位及其實質空間之現況。 2.接近性:主要考慮周邊地區至避難地區之可及程度,如出入口數量、形式與寬度等。 3.有效性:主要考慮避難場所分布的安全及收容能力,通常以安全有效面積或平均每人所占面積為評估指標。 4.機能性:主要評估該地區能提供避難者避難活動的程度或避難之方式,指標為日間人口與夜間人口之比值或是有效開放空間(空地、綠地)的計算(表6)。 表6 避難場所規劃準則(點擊查看大圖) ![]()
編輯:songgaofeng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