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王小璘:探討防災公園綠地系統之構建與規劃設計
(三)防災公園的種類和選定條件 1.公園種類 防災公園并非只有在災變時才能被利用,而是依據都市公園配置計劃所建設出來的一般都市公園,平時作為一般公園而在災害發生時具有前述般明確的機能,且能因應災變的公園。對應于防災機能,公園綠地種類及其相關要項如表7。 表7 防災公園之種類(點擊查看大圖) ![]() 2.選定條件 依對象都市地區專業地點等條件說明如下: (1)對象都市 只限具廣域避難地機能之都市公園。 (2)危險區域 都市中大規模地震發生時具危險性之區域。 (3)規模 A.具廣域防災據點機能之都市公園 面積約為50ha以上之都市公園。 B.具廣域避難地機能之都市公園 面積約為10ha以上之都市公園;但都市公園面積在10ha以下者,只要其與周圍空地合為一體,面積達10ha之都市公園亦包含在內。 C.具一次避難地機能之都市公園 面積約為1ha以上之都市公園;但都市公園面積在1ha以下者,只要與其周圍市街地合為一體,面積達1ha之都市公園亦包含在內。 D.具廣域避難地機能之都市公園 寬度在10m以上者。 (4)其它 有助于該都市公園之防災機能,被定位于依據災害對策基本法之區域防災計劃等中者。 (四)防災公園綠地設計四化原則:(王小璘,2008) 1.功能化: (1)舉凡公園廣場出入口、園道、外圍道路、開放空間或地下避難空間,均須能因應緊急狀況發生時的人潮、車輛等交通動線的暢通、安全和連續性。故其寬度、形狀、高差、障礙物及鋪面結構等均應足以配合。 (2)各種水體相關設施如貯水槽、緊急用水井、灑水設備和水池等,除應具有耐震性,確保水質的適宜性和水量的充足性外,更應儲存足夠的水源以供各種用水之需; (3)其它包括信息、能源、照明等相關設施以及儲備倉庫或指揮中心等相關設施,亦應視質量的需求而設置。 2.生態化: (1)以景觀生態網絡的建構提升其環境生態效益。 (2)選用生性強健及耐火性高的地方樹種,以植栽設計達成凈化環境,節能減碳和防災避難的功能。 (3)防火樹林帶須選種植葉肉厚、油脂少、水份多的常綠喬木,采交錯無間隔多層次配置提高防火效果。 (4)建物及硬質鋪面應盡量以平面或垂直綠化,增加綠化面積。 (5)配合區域性生態資源調查,建立完整的區域性生態數據庫,作為規劃設計時的參考依據。 3.人性化:公園綠地不僅提供休閑、游憩、集會、活動之用,更可作為紀念、心靈療傷、環境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最佳場所,因此除 (1)必需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2)以抽象或具象的景觀設計手法,營造一個足以令人緬懷,充實知識的氛圍和場所。 (3)以動態景觀的生態思維,藉由生長中的樹木展現強烈的生命感,藉以鼓舞受難的災民和親人。 (4)透過小區總體營造,將綠地重建納入小區環境改造的一部分,經由民眾參與的方式,提升民眾對小區環境價值的認知及對小區的認同感和向心力,進而反饋至小區環境本身。 4.產業化: (1)在整體規劃的前提下,將部分公園劃為耕作區供災民或民眾種植蔬果,既可疏緩災民生計上的負擔和壓力,又可增加園區的產值。 (2)透過激發在地居民的文化意識認知和實質技能的培訓,將潛藏的文化資產,透過不同的方式具體呈現。 四、植物的防災機能和應用 樹木樹林在大震災時具有多方面的防災功能,如何發揮更大的效果,可由三方面著手: (一)植栽的配置 1.防火植栽 以保護內部之避難廣場免于市街地為目的的植栽,故以圍住公園外圍方式予以配置;特別是對于木造密集地或工場等周圍,有必要采取重點式配置。另外,為了使植栽帶能充分發揮其機能,必須與市街地保持一定距離,以期樹冠不會受到火勢的包圍。 2.避難廣場植栽 以草坪等植栽為中心,樹木的配置以不影響其機能為原則。地標植栽或誘導植栽應配置于入口周圍或園道旁,撫慰心靈的花卉等則配置在帳篷、臨時住宅等周圍。 (二)植栽的構成 1.防火植栽 (1)樹冠等可做為盾牌,以遮斷輻射熱。 (2)盾牌效果,促使消防工作容易進行。 (3)減弱樹木周圍風的強度,防止火勢偏向一方,藉此使熱由上方逃逸。 (4)抑制風的流竄,減少火災的變動,抑制因接觸而引起延燒的危險度。 (5)藉由抑制亂流的產生,可降低火灰掉落在避難廣場上之機會。 2.避難廣場植栽 應盡可能避免樹木的種植,而以草坪等地被植物為主;但也需考慮樹木可做為標示避難廣場之地標或支柱之功能。 (三)植栽的規模 規模的設定需考慮與火災之間的相對關系;一般認為加上空地約需50~100m之植栽帶。 五、防災公園的管理和維護 公園綠地的震災功能和效果,有賴平時及災害發生后的基本營運和管理。 (一)民眾參與經營和管理之實施 平時施行民眾參與型的管理或積極推動居民利用,可以形成居民之間的互動,藉此在災害發生時有效推動救助、滅火、復舊.重建等行動。 (二)消防、上下水道、警察等相關部門與居民合作管道之建立 防災需涉及消防、上下水道、警察、醫療、教育等相關機關的協助與合作。而災害發生后的管理應由居民主導,但志工等的支持也極為重要。 (三)防災設施定期維護點檢與操作訓練等之實施 平時應實施維護與點檢及操作訓練,以便災害發生能充分發揮其機能。 (四)災害緊急手冊之制作 內容包括預估災害時公園內可能發生緊急事態之初期體制、公園技術的對策、公園利用、救援及復舊時之注意事項等。 六、落實防災公園綠地系統的具體作法 根據臺灣921災后重建工作計劃綱領,重建工作的基本單元是在小區重建。為落實防災綠地系統,其具體作法為:(夏正鍾,2000) (一)根據前置作業有關災區地景調查及登錄、紀念性或具文化價值建筑物調查、學校校舍損壞調查等調查分析,評定出不同層級的紀念地區; (二)與當地民眾充分溝通,說明劃設紀念公園的意義與作法; (三)納入實質規劃體系中如都市計劃、區域計劃以作為土地變更之依據; (四)建立經營管理之機制,如由地方政府公告、維護、管理,平日作為公園綠地使用,災時作為避難空間,亦可鼓勵民間企業參與認養方式進行; (五)透過媒體加強對民眾防災意識的倡導。 伍、結論 公園綠地在城鄉發展中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無論決策者、規劃師、使用者、甚至經營管理單位多仍偏其在景觀風貌、休閑游憩及環境保護上的使用和效果,對其在防減災或避難之功能則較為忽略,然而,由日本阪神地震,臺灣921地震和中國大陸汶川地震的經驗中,不難發現公園綠地在防災空間系統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并發揮相當程度的功能,因此,如何將公園綠地防災系統納入規劃,并達致永續經營的目標乃是當今吾人應重視的課題。茲將本文所提出之論點作一總結如下: 一、公園綠地的防災功能 1.避難(包含臨時避難及廣域避難) 2.防止、減輕災害及提高避難空間的安全性 3.情報的收集及傳達 4.消防、救援、醫療、救護工作的支持 5.避難及臨時避難生活的支持 6.防疫、清掃工作的支持 7.復舊活動的支持 8.支持各種運輸工作 二、公園綠地須配合整體防災空間系統構建完整體系 1.大型都市開放空間,如體育場、大型學校操場、河濱公園等,扮演防災避難中心之角色。 2.在緊急避難時序,各類型開放空間,不論鄰里公園、小區公園、停車場、道路、小型廣場、河濱公園、學校、體育園區、自行車道系統、綠地等,均須提供災民利用。 3.避難生活階段,利用大型開放空間興建組合臨時居住場所及大型長期避難場所,則亦形重要。 4.規劃上必須與都市防災體系相結合,可就不同都市環境人口特性劃分防災避難圈,將開放空間系統配合防災體系屬性賦予其功能及層級,控制其有效的避難空間面積。 三、防災機能的規模決定公園綠地的面積大小和型態 1.防災公園依機能區分為廣域防災據點型防災公園、廣域型避難地防災公園、臨時避難型避難公園、避難路型綠帶、緩沖綠帶等。 2.其中臨時避難型防災公園以鄰里公園、地區公園為主,面積1公頃以上,地震災后發生時均須能提供附近居民作為臨時避難用。 3.防災公園在人口集中地區內發生災害時,1公頃以上臨時避難場所,其步行距離應在500公尺以內,并能確保提供避難圈域內每人2m2之避難面積為原則,附屬設備應包括儲備倉庫、耐震性水槽。 4.防災公園須與公共設施、學校、醫院成為一體,或與河濱綠地或大型建筑物之空地合成為防災公園體系,在災后發生時更能發揮效果。 四、植物防災功能的有效利用與發揮 1.利用植物形成防火線,阻斷火災延燒。 2.利用植物作為帳蓬或照明的支柱。 3.利用行道樹構成緩沖帶,確保避難道路的暢通。 4.利用深根性大樹防止住屋或水泥墻倒塌。 5.利用樹木花卉使避難災民有安全感并撫慰心靈。 五、防災公園綠地的永續經營管理 1.防災相關設施之定期點檢 2.居民參與之防災訓練 3.居民的防災相關設施之活用 4.平時即須鼓勵居民使用公園 5.推動民眾自發性之管理維護 參考文獻 1.王小璘,2000,由環境景觀規劃的觀點論九二一的災后重建,造園季刊,34:42-50。 2.王小璘,2008,由臺灣921地震談公園綠地規劃設計的新思維,風景園林,第5期。 3.王效蘭,1999,震殤-921集集大震,聯合報編輯部。 4.石渡榮一,2000,防災公園之規劃與設計。 5.行政院災后重建推動委員會,1999,災后重建計劃工作綱領,行政院,臺北。 6.服部明世,1999,都市公園與防災,九二一地震災后公園綠地與小區重建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7.建研所,2007,都市防災空間系統手冊匯編增修。 8.建研所,2006,都市防災空間系統設計及管理維護準則(二)。 9.南投縣政府,921大地震重建總報告(上冊)。 10.夏正鍾,2000,災后重建與防災綠地系統之建立,造園季刊,2000春,p.22 11.蕭江碧,2002,地方層級都市防災規劃與改善管理計劃之研擬-嘉義市都市防災避難空間系統規劃示范計劃,建研所。
編輯:songgaofeng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